过湾农业总经理樊浪生应省农科院水稻所及郎溪县农业局邀请考察机收再生稻
10月16日,安徽过湾农业总经理樊浪生应省农科院水稻所及郎溪县农业局邀请赴郎溪县梅渚镇考察机收再生稻。
“在种植中做文章,在生态上下功夫”。此次,在机收再生稻考察过程中,樊浪生总经理就“机收再生稻关键技术、种植规程、稻米品质、生态保护、推广注意事项”等问题,向专家组一一咨询,为过湾农业生态种植探索新模式,引进新技术。

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父母教育孩子的俗话“你若有出息,割过的稻桩也会长谷子”,伴随现代农业技术而生的再生稻,就是利用头季稻收割后,稻桩上的腋芽发苗成穗再长一季,实现“让割过的稻桩长谷子”。

“再生稻”其实并不是一个新鲜概念,在中国已有悠久的种植历史,4世纪张湛的《养生要术》中就有记载。但历史上,一直是将“再生稻”视为一种自生、自长,有则收无则丢的物质,并没有将其列为正规的栽培技术加以研究。此外,由于过去农业育种技术欠发达,缺少优质抗倒伏的水稻品种,再生稻的发展脚步缓慢。
随着国家科技兴国的战略实施,农业科技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过多年的研发,专家攻克了“再生稻”难关,破译了水稻“再生密码”,育成了适宜作再生稻的品种,研究了再生稻种植的基本技术,使得再生稻产量提高,再生稻的种植推广已经具备了条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再生稻栽培不需要重新播种、育秧、插秧,也不需要耕田耙地,在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优势突出。除了上述所说的优点之外,再生稻还具有绿色、米质好的特点。

因为再生稻生长周期短,减少了农药以及化肥用量,甚至可以不使用农药,生产出来的稻米称得上是“绿色大米”;再生稻利用头季中稻茎杆上的腋芽,在充足的外部条件下,在不需要犁田、育秧、插秧的情况下,它成熟时间短,效益高,只要按技术规程操作,在较短时间内就可每亩增收稻谷150-200公斤,高的可达250-350公斤。

再生稻种植技术的推广,除了明显提升了产量帮助农民增收外,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意义也十分重大。正如过湾农业总经理樊浪生所说:“再生稻大有可为,再生稻具有一种两收,经济高效,增产增收,品质好,食味佳,绿色环保等诸多优点,效益前景广阔”。